4月23日下午,智能工程学院特邀清华大学李骏院士团队、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负责人张伟伟教授,作“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趋势、核心挑战及其突破口”专题讲座。讲座以“技术演进—挑战攻坚—创新路径”为主线,结合产业案例与学术洞见,为全校师生呈现了一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思想盛宴。
讲座中,张伟伟教授以全球汽车产业向“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为背景,指出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他通过特斯拉FSD的渐进式技术路线、百度Apollo“车路协同”的中国方案等案例,解析了“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双轨发展的技术逻辑。同时,张教授寄语震旦青年学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同学们保持‘硬科技’攻关的定力,在算法优化、场景创新、生态构建等维度寻找突破口,用技术创新定义中国标准。”
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吴训成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张伟伟教授所展现出的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科研报国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此次讲座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视野,更为同学们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希望同学们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开拓创新,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学习中将以工匠劳模为榜样,勤学多思、追求卓越,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绽放光彩。智能工程学院将以“探索智能科技,弘扬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搭建“学术大咖—产业精英—青年学子”对话平台,助力师生在科技创新上勇立潮头。
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余家晶:张教授关于“车路云一体化”架构的解读,与学院正在推进的“智能网联,智能赋能”建设高度契合,为智能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提供了战略参考。下一步,学院将与专业前沿领域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智能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张雪:张伟伟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到,传统汽车工程与人工智能课程存在壁垒,而讲座中“懂汽车、精算法、通系统”的人才画像,为课程改革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今后,我将深入学习,让AI赋能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学”,掌握跨领域技能。
智能工程学院23物联网1班学生陈青松:张教授提到的“测试场景构建”案例和“场景定义技术”的研发思路,让我茅塞顿开,过去我总觉得算法优化是纯技术问题,现在意识到,真实场景的复杂性才是技术迭代的核心驱动力。作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我将积极参与学院各类实训操作项目,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场景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