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3月15日,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组织学院全体党员、部分党外教工代表来到红色教育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寻访芦荡火种,追寻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沙家浜是中国革命历史上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历史。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瞻仰广场,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原型设计的军民鱼水情深大型群雕巍然屹立于广场中央,广场和雕塑庄严肃穆、气势巍然磅礴,似乎在诉说这一段厚重的奋斗史,在提醒后人要铭记历史、要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奋力前行。党员们在此处合影留念,向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那些详实的史料、泛黄的照片和陈旧的历史遗物将大家带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了36名伤病员及郭建光、阿庆嫂等《沙家浜》人物原型的事迹,直观地感受阳澄湖畔芦苇荡里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学院党总支书记余家晶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通过这次参观,每位同志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大家将沙家浜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沙家浜红色之旅不仅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革命教育课,更筑牢了党员同志们爱国爱党的忠诚之心。参观的党员纷纷表示,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增强了党性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要筑牢思想防线,提升纪律意识,以昂扬姿态赓续革命血脉,以坚定信念立足本职工作,为服务学院、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民进会员陈萍:通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近距离地感受当年抗战的那段历史,感受每一位平凡人写下的不平凡的故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革命英雄的鲜血与牺牲,每一片芦苇都似乎在诉说着不屈的故事。这次参观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同时也激发了我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决心。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智能工程学院第一党支部书记李立:这里记录的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复原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让我肃然起敬。革命英雄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更加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思考。我将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智能工程学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海琳:在革命纪念馆内,我们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照片和视频资料,深入了解了沙家浜的革命历程以及京剧《沙家浜》的创作背景。那段充满挑战与牺牲的岁月,让我们对革命先烈们的坚毅不屈、勇敢无畏和忠诚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新的时代中,我们应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坚守初心,为学院、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智能工程学院第二党支部学生党员盛晨皓:沙家浜之行,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历史的沉思。漫步在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我仿佛能听到那些革命先烈坚定的脚步声和不屈的呐喊。身为一名党员,我也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缅怀革命历史,传承红色记忆,牢记初心使命、责任担当,把“艰苦奋斗、敢于拼博、正视困难”的革命精神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